My Random Musings

Powered by Stuff-a-Blog

星期五, 11月 21, 2008

MRI核磁共振攝影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應用

<<MRI核磁共振攝影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應用>>---胡特爾
--透過MRI技術,觀察人們作決策時腦部的運作模式。
 
富人的一切奧秘,盡在大腦。
 
當理性遇上感性……前額葉皮質,正是決策勝負關鍵
 
胡特爾是《磁振造影在認知神經科學上的應用》作者,透過大腦照影技術,觀察人們做決策時腦部的運作模式,美國《Money》雜誌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曾報導過。
 
他發現人腦習慣透過經驗,找出一定的模式,作為預測未來的依據。當模式被打破時,會刺激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見圖),產生害怕焦慮,而促使人採取逃避。
 
這種由「感性腦」——杏仁體,來主導的情緒反應,正是很多人在做決策時失敗的關鍵。胡特爾和柳尚遇發現,成功人士不同。當逆境出現,這些人的腦部是由「理性腦」——大腦額葉皮質來主控,「感性腦」並未掌控一切。大腦皮質一般被稱為腦的 CEO,統籌人的理性、邏輯思考,成功人士的大腦CEO特別發達,恰好呼應了他們的成就。
 
但,這是否意味著富翁的腦子已經贏過大家,一般成年人,只能想著自己不發達的大腦皮質,感嘆自己無法做聰明理智的決策嗎?
 
 
 
*****************************************************************************************
我將致力以生活觀念與健康觀念的改變來幫助我的家人、我的夥伴與朋友,透過教育訓練課程、分享經驗與資訊、互相激勵及相互影響,使得我和認識我的人都能過著更健康、更圓滿、更愉悅、更有品質、更成功的生活,進而影響其身邊更多的人。
我將致力於協助我的朋友在健康、財富、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時間自由等領域獲得成功。
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___Bruce
*****************************************************************************************
 
 

星期二, 11月 11, 2008

一個主管的認錯告白

撰文 / 何飛鵬   何飛鵬部落格: http://feipengho.pixnet.net 

我工作27年,其中18年在創業,但是從工作滿一年起,我就當了主管,從管幾個人一直到管幾十個人、到幾百人。可是我真正體會到我是一個主管,而且真的會當主管,是最近13年的事。換句話說,我在錯誤中,做了14年的主管,這其中不知誤了多少事?浪費了多少青春?走了多少冤枉路?


所幸我的入門工作很特別,我是記者,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工作。因此,當第二年我就升上主管的職位時,我只要策畫、指揮新聞採訪,競爭激烈的媒體生態,每天進行的同業間新聞評比,自動讓每一位記者全力以赴,主管所需要的管理:激勵、協調、訓練等功能,記者自己會自動完成,完全不需要我這「主管」費心。

一直到我創業,才感覺困難重重,我不知道如何建立團隊、不知道選人、不知道訓練、不知道激勵、不知道協調溝通、不知道如何考評。甚至我連罵人都不會,有一次我想教訓、糾正一個部屬,講了半個小時結束之後,這個人高高興興走了——他竟然以為我在誇獎他!

我知道我的問題大了,我開始努力學習當主管,我也才知道部屬不見得會自動自發,他們需要教育、訓練、規範、激勵,而組織團隊中隱藏著無數的問題,這都需要主管花工夫去完成。

我努力學了5年,在錯誤中我交了無數的學費,一點一滴我終於慢慢學會當主管,我才分清楚工作者與主管的差異,我創業的公司,也才從倒閉沉淪邊緣,慢慢的浮上水面,逐漸好轉。事後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我不會當主管、不會管理,我害了自己、害了組織、害了公司,浪費了金錢,錯過了青春與虛耗了時間!

第1錯:自己努力做事


我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自己努力做事,忘了讓部屬做事。


我是一個能幹的人,當了主管之後,又誤解了「身為表率」的道理,老是身先士卒,繼續努力自己做,我認為我的效率高,10件事,我做了5件,其他人只剩5件,大家應該都會感激我才對。再加上有些事,別人確實不太會做,我又認為,與其交給他們做不好,我還要善後,不如我直接就做好。就這樣,我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是事情還是做不好。


直到我想清楚,主管是讓大家做事,以大家的成果為成果,我下決心,除非萬不得已,絕不自己動手,事情就改變了,我得到一個結論,也成為我教育新主管的帝王條款:叫別人做事,別自己做,好主管是:喝茶看報,治大國如烹小鮮,集合眾力完成工作。

第2錯:認為所有人都自動自發


我犯的第二個錯誤是,我是個自愛的人,我最討厭別人說我,我也因此假設別人會自動自發,做好所有的事,我不會罵人,也不想罵人,頂多只是迂迴的暗示一下。


這就是前面笑話產生的原因,我下了決心,和部屬談他的問題,之前還說了許多肯定的話,怕他不舒服,但問題輕描淡寫,結果他以為我在肯定他,而我仍然不知如何是好。


事實的真象是,有人自動自發,有人自律不佳,更有人想法不正確,需要導正規範,我的友善,被部屬認為是是非不明的「濫好人」。好人做死,並心生怨懟,壞人心存僥倖,依然故我,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


當我頓悟之後,事情完全改觀。記得在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時,學到一句話:「雷霆雨露、俱是皇恩」,我知道賞與罰,都是主管重要的工具,現在的我,要求規範部屬,熟練到不行,從暗示輕輕說,到明示正經說,到生氣重重說,無所不會。


第3錯:不知也不會給激勵


我的第三個錯誤是不知也不會在口頭上給激勵,這也和我「不喜別人說我」的性格有關,我對自己超有自信,不在乎別人的肯定。問題是我也假設別人不需要多餘的「口惠」,只要薪資上的評價公平就好。


有一次,一個能力很強的同事告訴我:我從來沒有肯定他所做的事,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事實並非如此,他值得肯定的事太多了,而我竟然從來沒有開口過。


從此我知道,主管的金口有多重要,「愛他要說出來」,不止是有好事要肯定,就算只有進步,但仍然不夠好,也要肯定,因為人是在被激勵中,才會快速學習成長,卡內基訓練不就是以此為核心精神嗎?

第4錯:忽視考核、討厭考核

我不喜歡被評價,尤其是當工作者時老是被不公平對待,因此當上主管,我討厭考核,也刻意忽視考核。


我相信兩眼所見,也盡可能給所有的工作者正確的相對評價,問題是當忙於工作,我會忘了許多該做的事,尤其是當要管的人越來越多時(超過20人),其實你兩眼所見的評價已經開始失真,你會看不到許多默默不顯眼的工作者,這時候一個客觀的考核方法就是需要的。


不要自視聰明,聰明人尤其看不到那些努力做事、但並不聰明的人的貢獻。

第5錯:不會當裁判


好的主管是要讓部屬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因此團隊和諧非常重要;而和諧的第一步,不是讓內部不爭不吵,而是制定好的規則,讓爭執可以被約束與導止,而主管就是這個執法者、是裁判。


我創業的過程中,通常是用較少人力,因此事情做不好,人力不足是最大的藉口,我很少想到是團隊內部互動不佳所造成的績效不彰。而我不會排難解紛、不會當裁判,又是其關鍵性的原因。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各打50大板是我過去常幹的事,爭執發生時,我總是希望和諧,對於錯的人不忍苛責,對於對的人當然就不公平,結果當然是內部嫌隙頻生,又怎能發揮良好的團隊協調呢?


明快處理、事非分明,是我現在的作風,該裁判吹哨子時,我絕不會遲疑!

第6錯:喜歡聰明人,團隊同質性高

我的同事都知道我討厭三種人:「笨、懶、慢」,理論上這三種人在我的組織中,都不易存活,這也造成了我組織中的不平衡,團隊成員的同質性高,生態不平衡。


事實上,高效率的團隊應是多元的組合,苦工有人做,聰明的方法也有人會用,而我期待大家都是聰明人,都行動迅速,結果是有些思慮周詳,緩緩而來的人含恨而去,這是我犯的第六個錯誤。


組成一個複雜多元的團隊,快慢兼備、癡慧融合,是我現在最大的思考。

第7錯:愛護部屬,忘了老闆


或許是同情弱者,在早期當主管的歷程中,我一向站在員工部屬這邊,以他們的角色、立場自居,而忘了老闆與組織的存在。


一旦老闆與部屬有利益衝突時,我通常捍衛員工的利益,尤其在創業初期,我甚至忘了我就是資方,只要不能給工作者更好的待遇,我就痛苦不堪,結果是,公司的營運負擔更沉重。


這應也是大多數主管常犯的毛病,以工頭自居,以工作者利益為先,而忽視了組織的經營能力能否負擔。


後來我做了調整,主管是「雙方代表」,有時在勞方,有時在資方,在內心你要正確的選擇,讓上下的天秤能保持平衡。「工頭」與「老闆的走狗」都不是正確的位置。

第8錯:不知主管是專業,忘了虛心學習


我當主管的錯誤當然還有很多,但最後一個錯誤我用「以為主管是良知良能,不知虛心學習」做總結。


其實主管是一項專業,他需要各種不同專業技能,他需要有正確的態度,他負擔事情的成與敗,他影響到工作者的命運,可是大多數的主管,竟然都是因一種專業技能而升官,或財務、或業務……,可是一旦升為主管,所有的困難都發生。不幸的是,企業內缺乏主管的養成訓練,學院中也沒有「主管學」,每一個人都是在摸索中、嘗試錯誤中完成學習。


我就花了14年才學會,而且是完成後才知道「主管學」的博大精深,專業分工細密。但是,如果我「早知道」,其實一年也可以有小成,兩年早可以畢業,根本不需要走這一趟冤枉路

 

Thanks for Eric's information.

*****************************************************************************************
我將致力以生活觀念與健康觀念的改變來幫助我的家人、我的夥伴與朋友,透過教育訓練課程、分享經驗與資訊、互相激勵及相互影響,使得我和認識我的人都能過著更健康、更圓滿、更愉悅、更有品質、更成功的生活,進而影響其身邊更多的人。
我將致力於協助我的朋友在健康、財富、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時間自由等領域獲得成功。
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___Bruce
*****************************************************************************************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別當正常的傻瓜

資料來源:《別當正常的傻瓜》     整理:曠文琪

我真的沒有亂花錢,但每月的薪水幾乎都是剛好用完!我也想省錢,但是每天叫我少喝一杯拿鐵,實在太委屈!連養樂多都漲價,只有我的薪水沒有漲!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你就必須學習,這堂因應通貨膨脹而生的 M 型社會理財新技能。

漲!漲!再漲!全台物價漲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麥當勞、星巴克、菠蘿麵包到計程車,通通在漲。

根據主計處統計,在二百七十個國人主要的花費項目中,從起床後要吃的早點,到祭拜用的金銀紙錢,總計一百九十八項產品已漲價。

通膨節節高升,你快變新窮人了嗎?

三•○八%!你沒看錯,這是最新公布的九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它已經創下近兩年的單月新高。然而,這會是特例嗎?

這是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最新預測:油價一旦全年平均價位逼近每桶七十九美元,明年預估 CPI年增率將由一•九八%上升至三•七八%。過去六年,台灣平均 CPI年增率不過○•六七%,若三•七八%預測成真,通膨率將創下十三年新高,通膨巨獸將登陸台灣。

超過三%的物價指數年增率,是什麼意思?

具體來說,這隻巨獸會大口啃食你的存款。你現在擁有的一百萬元現金,若什麼都不做,三十年後就只剩四十多萬元!這隻巨獸,也會重挫你的退休計畫。如果你計畫三十年後要退休,現在每月三萬元的生活品質,三十年後,你需要七萬三千元才能達到相同水準!

焦慮無濟於事,從現在起,你必須學習新的理財技能,才不會被打入M型社會的貧窮左端,成為「白領新窮人」。

這是最新的理財技能,且學習風潮從美國一路吹到英國、澳洲與新加坡,近期吹到台灣:財金智慧( Financial Literacy)。顧名思義,就是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觀念。人類理財的知識難道還不夠嗎?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選在此時提出財金智慧?

理財躍升顯學,但要先有財可理!
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第一副總裁史督瓦( Jamie B. Stewart),在「日益重要的財金智慧教育」演講上點出關鍵:「一個人會賺錢,並不表示當薪水到他的手上時,他能有智慧的使用判斷。事實上,是當錢到了自己的手上,才開始財金智慧第一次最基本的測試。而大多數人的測試結果是不合格。」

因為美國人過度消費、缺乏退休規畫,二○○二年,美國平均每十戶就有一戶破產,成為國家負擔(後續甚至引發今年的次貸風暴),因此,美國國會立法成立倡導財金智慧的專責單位。同時間,英國跟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也成立類似單位;新加坡金融監督管理局則推出Money Sense 專案。二○○四年,澳洲成立金融知識基金會,開始教育民眾正確的理財規畫觀念。

開門第一課: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過去,人們一直學習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卻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錢。如今,這堂課再度被重視,成為財金智慧的第一堂課。就像《猶太人致富金律》(Thou Shall Prosper:Ten Com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 )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卻不先了解金錢的本質,好比新進演員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卻不先學習演技一樣。」

在物價高漲的M型社會,每個人都知道,「要理財,先要有財可理」,也焦慮著,如何去找出這筆「財」。但多數人想的都是,努力爭取加薪,或者 投資股票賺一筆,卻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為你懷疑:一百元有什麼用?但一百元,在有錢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窮人卻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計程車,三十年後,你就能擁有一千萬元,這樣,你還會看不起一百元嗎?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個月固定投資基金五千元,只要年報酬率達一○%。這筆小錢,三十年後就能讓你晉升千萬富翁之列(詳見第一百二十四頁「過去二十年年賺一○%十檔基金表」)。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而是複利!」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錢人連一塊錢都要管理,並且讓那一塊錢在未來賺更多的錢。

 

但窮人卻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錢花光,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國歷史學家巴金森( Northcote Parkinson)提出的巴金森定律( Parkinson's Law)般,賺越多、花越多,最後財富還是無法增加。

然而,如果你看到這裡,就決定開始刻苦省錢?這也很危險。因為你如果勉強壓抑消費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決定要「慰勞自己」時,你可能會花掉之前辛苦省下來的錢,甚至預支你未來的收入。

因此,你必須重新學習如何聰明花錢,花得既不痛苦,還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窮爸爸》作者萊希特( Sharon L. Lechter)說的,「未來,會花錢將比會省錢更受重視。」 有錢人怎樣聰明花錢?「他們會駕馭錢,雖然不錙銖必較,但會精打細算,」幫眾多有上億身價富豪打理財富的摩根富林明證券總經理高桂卿觀察。

入門第二課: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週六午後,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萬的遠東商銀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喻芝蘭,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長孫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錢理智得驚人。

與我們碰面的這一天,她穿著印著遠東商銀logo 的白色T 恤,Hang-Ten 短褲,背的是女兒不要的灰藍色雙肩包。她看來似乎很省。參加年終尾牙派對,她模仿奧黛莉赫本,從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紅,都跟朋友借,全身行頭不花一毛錢。打開衣櫃,她只有兩個皮包,每個都用到壞才換。再打開鞋櫃,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來,只有十多雙鞋。「沒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萬的地價來說,成本太昂貴。」

事實上,喻芝蘭休閒時的全身行頭,可能不超過一千五百元。但是當她面對客戶、參加國際會議與演講,她身上的套裝卻動輒十五萬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錢方式背後,其實有個清楚的邏輯。她,很清楚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一件衣服買來是為了提升身價,還是穿著舒適即可。「要花錢之前,我都問自己,花的目的在哪?我能享受多久?」喻芝蘭說。

 

要送花,日薪上萬元的她,會親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間的距離放大,創造出一個比人還高的花座,讓五千元的預算,看起來像是上萬元手筆。因為,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讓花出去的錢,盡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塊錢,要發揮三塊錢的效益。這樣精算,豈不麻煩?「不,這樣會讓你把資源放在真的喜愛的地方,」省下來的錢,她可以用來買一張三千元的音樂會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話:「管理金錢,反而會增加你的自由。」

入門第三課:懂得儲蓄未來財

喻芝蘭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則,這套法則的重點是:不花掉未來的財富。她將收入分成:三份現在,二份未來,一份自己。每個月,她先扣掉「未來」的兩等份後,才開始支配其餘四等份,沒花完的就繼續移入「未來」的帳戶。所謂的「現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費;「未來兩份」則是儲蓄將來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實自己基金,買書與上課都包含在內。

「越年輕,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費後,真的沒剩多少,乾脆全拿去學東西,」喻芝蘭就是靠自我充實基金,在當授信部門主管的時候,去上基金經理人研習班,建立了廣大的顧問人脈群。當她任職遠傳時,上了購併相關課程,兩年後當遠傳購併和信時派上用場。

「如果是把收入減掉支出,才去做儲蓄,你可能在花未來的錢而不自知。」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說。

鏡頭轉到板橋市,「嗯,你問我錢花在哪裡啊?我沒算過。」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萬元,在公關公司工作的黃敬華笑說,他全身上下的行頭加起來大約三萬九千元,剛好把月薪與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開他的衣櫃,裡頭約有五十件襯衫,都是名牌,從 BurberryRalph Lauren 。每件都有穿嗎?「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還沒拆開過,「因為折扣太便宜,總有一天我會穿它吧。」每個週末黃敬華都跟朋友相約逛街,從中飯、下午茶與晚餐,都在餐廳吃,在不在乎價錢?「上班族沒有人在 care那一、兩百塊啦。」他買書,只去誠品買,「在那裡才有買書的衝動啊,還有,我不買路邊攤。」

 

訪問前,他剛花了一萬一千元買下一條 Diesel的牛仔褲,你不擔心通膨危機嗎?「嗯,有想過要省點,列出花錢的優先順序。」然後呢?「好像每個都很重要……。」

為了攤開黃敬華的金錢地圖,我們陪著他一條條的抓出現金流,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來我的錢是花在這邊的。」他每個月高達七二%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現在」,其中買衣服高達二五%,閱讀等充實自己的比率僅約九%,如果衣服買多了, 投資自己的比率就變少。

年收入近千萬的喻芝蘭則是用 Excel製作出她的花錢支出,旁邊密密麻麻的字體加上備註,每一分錢該歸屬到哪裡,她都清清楚楚。

入門第四課: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兩者的不同嗎?喻芝蘭投資在提升自我價值的比重,固定維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與黃敬華的差異,不僅是花錢的紀律,還有讓金錢「加值」的渴望。而黃敬華對金錢的態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寫照。

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擁有五百二十億美元身價,卻不願意花錢買套昂貴的西裝,不是他吝嗇,而是「穿在我身上看來很廉價,那就沒有價值,」他說:「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區分它,不盲目被價格所引導,是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錢基因。而這也是有錢人與窮人的差別: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你分得出想要(want )還是必要(need )的差異?」陳琬惠說。

所謂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覺好,讓別人仰慕。所以我買跑車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則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養老金等。

當你區分出欲望的種類後,還要將自己的欲望排列出優先順序,才能照著順序聰明花錢。但很多人連第一個步驟的區分都不會。

 

「你知道自己要什麼後,就知道不要什麼。」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說。出身蔣家,又是從事設計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對名牌一擲千金,其實不然。「我不需要用名牌來證實自己,你以為穿了 LV,自己就變成 LV嗎?」蔣友柏不迷信名牌。

穿著T恤與卡其休閒褲的他,從口袋裡忽然掏出一個小零錢包,跟一些鈔票,鈔票從一百元到一千元,整齊的夾好。信用卡與提款卡呢?「我沒有。」這個習慣,跟元大集團的馬家三父子等有錢人一樣。

更特別的是,馬家父子口袋裡永遠都是一疊整齊的新鈔。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說,他只要一拿到舊鈔,就馬上叫秘書拿到銀行存起來。「你不覺得看到新鈔,會捨不得花掉嗎?這是省錢的好方法耶。」

最後一堂課:養成管理金錢的習慣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儲蓄未來財的概念、區分出欲望的類別後,就要開始計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擇,然後「反覆練習」,這是要成為有錢人,最後一個步驟。

比如說。你現在計畫買一輛七十萬元的車。但你是否算過,十年下來,停車費、油錢等支出約一百三十五萬元。如果你不買車,把錢拿去投資 報酬率約一二%的基金,然後以七千元獲利搭計程車。十年後,你仍握有七十萬元的正資產,還省下停車、養車的心力支出。

算下來,你為車子付出的機會成本超過兩百萬元。但人是習慣的動物,多數人嫌計算很煩,而敗在「習慣」這一關。然而要牢記:管理金錢的習慣,遠比你擁有的錢財數目更重要。

歷任國內各大券商自營部操盤人的 楊 先生,身價數億元,現在從事私人代操業務。今年因投資陸股、H股等,大賺二•五倍,正準備搬進 天母的新居。每天,他進出股市金額達數千萬元,但他大腦裡的計算機不止計算著股票漲跌,連生活裡的五塊、十塊,都迅速的被大腦計算機換算。

 

他出外洽公演講,向來都搭公車、捷運,「給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語),」他說「開車成本高,加上停車時間,不會比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賞風景、運動,順便觀察當地房 地產行情起伏。」

要買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聯福利中心,而且「我會算一毫升多少錢,因為每家通路有時候包裝不一樣,所以要換算比較準。你問我幹嘛計較這麼多?我就是不喜歡被人當作潘仔(台語:凱子)!」為何不開車到內湖的大型量販店舒服買東西?「你把油錢算進去,成本更高,而且,你還可能因此買多餘的。」要充實自己,「我都不買雜誌,都去書店看,有冷氣、還有音樂,加上燈光。」他繼續說:「像報紙,我都零買,我不訂啦,因為每天去買,一個月買三十次,有三十張發票,中一次,一個月報費都省了。」

楊先生,絕不浪費一塊錢,但是,他鼻樑上的眼鏡,「三萬多啦,這是法國手工做的,眼鏡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錶也五十多萬元,因為這是門面。」颱風夜,他花二萬五千元帶妻子去三二行館住上一晚,這也經過計算,「在國內休假,時間花得少,第二天還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這是一種態度,連我都會算,難道你的時間成本真的有這麼高嗎?」 楊 先生反問。因此,別小看反覆練習的習慣,這會幫助你迴避很多衝動型的消費。

打破心理帳戶迷思,千萬身價不是夢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他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秘密。比如說,人為什麼會覺得分期付款比較划算?明明這還會增加利息的成本,原來人很容易有心理帳戶的迷思,商人等於在人的心理開了很多個心理帳戶,讓你因為每個帳戶要支出的錢不多,而沒有防備,做出消費。

 

建立起上述觀念後,接下來要做的只是花錢前的自我對話。

如果你要變有錢人,「你必須建立起錢之間的連結感,從認識金錢,到花錢、存錢,最後投資 獲利,這都是環環相扣,」陳琬惠說。政大企管所系主任別蓮蒂教授觀察:「人的消費行為也正成M型化發展!」,許多人任由感情主導消費,陷入錯誤的消費習慣,就會形成「穿名牌衣的年輕人,卻吃泡麵度日」現象。

要當窮人,還是有錢人,繫於一念之間。當你讀完這篇文章,開始決定每天少坐一趟計程車,並且為了三十年後可能創造的一千萬元感到欣喜時,屬於你的奇蹟,也正在發生。

 

你,踏入了哪個消費陷阱 ?

你,以為自己是理性消費的,但是你知道嗎?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揭開了人的心理如何影響經濟的秘密。透過芝加哥大學教授奚愷元在《別當正常的傻瓜》一書解讀,你可以問自己,到底中過哪個陷阱。

★意外獲得一筆獎金,就把這筆錢拿來花掉,犒賞自己 
你已經中了心理帳戶的陷阱

每個人心中會自然的把錢分成很多帳戶,有意外之財的,旅遊的、買菜用的、買屋子用。但其實,錢就是錢,不該因為放在意外之財的帳戶裡,價值就該被貶低,被輕易花掉。

★美國買維他命很便宜、百貨公司大減價,先買再說!
你已經中了交易效用偏誤的陷阱

簡單的說,就是貪小便宜,看到維他命與台灣的價格出現差價就大買,但是卻忘了評量,這瓶維他命的實際價格對照你自己的需要,到底划不划算?你是否真會吃這些維他命?

★買了一件不適合的衣服,下次再買一個腰帶來搭配它,看能否讓它變得漂亮點。
你已經陷入沉沒成本陷阱

你只把眼光放在已經付出成本的衣服上,但是你為了這件衣服要去花更多錢補救,最後的搭配還不一定會好看,還賠上了好心情。你不但沒有挽回已經沉沒的成本,還招致更大的浪費。

★買把蔥殺價10 元很爽,但是買台30,000 元電視殺價10 元很丟臉?
你已經陷入了比例偏誤的迷思

一把蔥 20元殺到 10元,你感覺等於打了 5折,但是去買台電視要求降到 29,990元,折數連 1折都不到,根本不夠看,但其實,兩個實際少的價格都是 10塊錢。你因為把眼睛放在折扣幅度上,常常會讓小錢花得很謹慎,大錢花得很鬆散。

★我的品味與時並進,所以衣服越買越貴!
你被大腦的適應性效應給牽著走了

大腦對於物質的適應性很快,當你買下漂亮衣服或是好車後,會立刻適應,所以快樂感不會維持很久。如果你的快樂都是來自於物質,你會很自然的想去買更好、更貴的東西,以得到刺激感。這造成你的一生,都需要追著錢跑。

★電視購物有免費 7天試用期,那先買來,然後再退貨好了 !
你已經陷入原賦效應陷阱

原賦效應的研究發現,人通常對擁有的東西會賦予高價值,所以不太願意做決策失去它,也就是說,當貨物送到你家後,你再把它退還的機率是很低的。

★我總是花很多時間逛街,但衣櫥總少一件衣服!
你已經陷入了選擇的弔詭

商人總會給你很多選擇,而控制欲會讓你習慣找尋最好的,但卻忘記要尋找最適合你的。結果,買回家的洋裝很美,但總高高掛在衣櫥裡,連吊牌都沒剪。

 

*****************************************************************************************
我將致力以生活觀念與健康觀念的改變來幫助我的家人、我的夥伴與朋友,透過教育訓練課程、分享經驗與資訊、互相激勵及相互影響,使得我和認識我的人都能過著更健康、更圓滿、更愉悅、更有品質、更成功的生活,進而影響其身邊更多的人。
我將致力於協助我的朋友在健康、財富、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時間自由等領域獲得成功。
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___Bruce
*****************************************************************************************

痛風會有哪些合併症?

爸爸的尿酸的新陳代謝產生了問題嗎??
痛風不只是一種關節會疼痛的疾病而已,
痛風是一種警告的訊息,
它警告人體內對於尿酸的新陳代謝產生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它警告人體內過多的尿酸正在一步步地沈積到身體各個部位,
包括內臟各個器官都可能會受到尿酸結晶的沈積而受傷害,
其中尤其是以腎臟功能受尿酸結晶影響最大。

痛風會有哪些合併症 ?
一. 肥胖症
        我國由於經濟快速成長,糧食充足,因此肥胖的人越來越多;肥胖不但會使尿酸合成亢進,造成高尿酸血症,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風、合併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其主要原因為經常暴飲暴食,因此肥胖者應減肥。
二. 高血脂症
        痛風的人較常酗酒或攝取過量的高油脂食物,且多有肥胖現象,因此合併高血脂症的很多,這與發生動脈硬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三. 糖尿病
        研究發現當對痛風病患做口服葡萄糖負荷試驗時,發現三O到四O%的患者合併有「輕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那是肥胖及暴飲暴食引起胰島素感受性低所致,如能飲食內容調整,並控制體重,胰島素的感受性很快即可復原。
四. 高血壓
        痛風病人大約有一半合併高血壓,除了因腎機能障礙引起的腎性高血壓之外,痛風病人合併肥胖也是原因之一。另外,由於高血壓治療藥物常包含有降壓利尿劑,它會抑制尿酸排泄而使尿酸值升高造成痛風。
五. 腎功能障礙
        痛風如果沒好好治療,則長期持續高尿酸血症,會使過多的尿酸鹽結晶沈澱在腎臟內,造成痛風性腎臟病變;另外,痛風如果沒有將尿酸好好控制,只打止痛針消極治療的話,長期下來也會造成腎臟功能惡化。
六. 腎結石
        根據統計,痛風病人出現腎結石的機率為正常人的一千倍左右;尿液中的尿酸排泄量越多、酸鹼度越酸,越容易發生結石,因此必須多暍開水、服用小蘇打以防止腎結石之發生。

星期一, 11月 10, 2008

癌症喜歡找的人

 

癌症喜歡找的人

1.過敏体質者:
美國科學家調查了近 4萬人,發現對藥物或化學試劑等過敏的人,比無過者更易患癌。如有過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危險比正常人高 30%,有過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41%。


2.經常熬夜者:
雖然癌症的發病至今尚未弄清,但有一點睡眠不好是一個危險的因素。因為癌細胞是在正常細胞裂變過程中發生突變而形成的,而夜間又是細胞裂變最旺盛的時期,睡眠不好,人體很難控制細胞發生變化而成為癌細胞。熬夜者為提神而吸煙、喝咖啡,也會使更多的致癌物侵入體內。


3.肥胖者: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資料顯示,肥胖女性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比一般女性高兩倍。美國癌症中心報告,腰部以上特別肥胖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高出正常者4至 6倍。


4.維他命缺乏者:(多吃多類新鮮蔬果就不易缺乏)
特別容易患癌,人體內保護性維生素低的人易患癌症。如維生素 A缺乏者罹患胃癌的危險增加 3.5倍,患其他癌的危險增加兩倍多;維生素 C缺乏者罹患膀胱癌、食道癌、腎上腺癌的危險增加兩倍;在維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唇癌、口腔癌、咽癌、皮膚癌、宮頸癌、胃癌、腸癌、肺癌等患病率均增高。


5.膽固醇過低者:
膽固醇過高會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或中風。其實,膽固醇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養分之一,也是抵抗疾病的生力軍,並非越低越好。英國研究人員的報告稱,中老年女性死亡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就是膽固醇過低(不過這種病例不高)


6.常飲高熱的濃茶者:
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飲用高溫(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80℃以上)茶水有可能燙傷食管,而茶中的鞣質可在損傷部位沉積,不斷刺激食管上皮細胞,使之發生突變,而突變細胞大量增殖後即可變成癌組織。(同樣也不要喝太燙的湯)


7.高血壓患者:
美國對 30多萬名男子的臨床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的癌症罹患率和死亡率為血壓正常者的兩倍多,並預言未來 10年的癌症死亡率可能與血壓升高成正比。當然不是說高血壓直接導致癌症,而是兩病的發生有某些共同機制,如肥胖、嗜酒、吃鹽過多等既可促使血壓升高,也可誘發癌症。


8.經常憋大小便者:
尿液中有一種可以致癌的物質,會侵害膀胱的肌肉纖維,促發癌變;故專家們主張每小時排尿一次。大便有害物質多,如:硫化氫及其它致癌物,經常刺激腸粘膜會導致癌變。故防範之舉是每天定時排便。


9.拒飲優酪乳者:
優酪乳中含有高活性的乳酸菌和其它益菌,能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每天飲用酸牛奶,可增加人体免疫球蛋白的數量,使人體的免疫功能得以加強,從而降低癌病的發病率。


10.偏肉食者:
過多的動物脂肪乃是誘發某些癌症的主要原因。美國哈佛大學專家發現,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女性,患腸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幾次肉者高出2.5 倍。日本人目前每天的脂肪攝取量比 50 年代增加了 4倍,患癌者則不斷提高。以下是醫學系研究所研究教授做出來的實驗報告,可信度百分之百。


已證實易產生致癌病毒的食物 : (惡物 )
A、用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 (肝癌 )
B、過期的食物 (有黴菌),含有黃菊毒素 (肝癌),一定要吃新鮮的食物, 不要捨不得丟
C、香腸,熱狗都是致癌物

D、吃花枝、魷魚就不要吃紅蘿蔔 (在胃裡中和會形成亞硝酸 )
E、烤的,有焦的部份都要去掉,很毒
F、莖類的植物 (如馬鈴薯.....) 發芽就有毒


許多東西其實對身體有壞處,不能只顧吃的感覺(味覺),而忽略到這些....
要懂得選擇,不是吃得爽快就好,因為現在的污染,致病因素(化學添加物)太多了.... 請大家在吃東西之前三思什麼是有益健康的食物



存活者偏差 (SurvivorshipBias) 給予我們很好的警惕與思考方向


這篇文章:
存活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給予我們很好的警惕與思考方向,我們是否已正確查得看不見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如個人、家庭、工作、事業、健康等等。

*****************************************************************************************
我將致力以生活觀念與健康觀念的改變來幫助我的家人、我的夥伴與朋友,透過教育訓練課程、分享經驗與資訊、互相激勵及相互影響,使得我和認識我的人都能過著更健康、更圓滿、更愉悅、更有品質、更成功的生活,進而影響其身邊更多的人。
我將致力於協助我的朋友在健康、財富、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時間自由等領域獲得成功。
寧可因夢想而忙碌,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           ___Bruc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活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呼叫總部,我中彈了』。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
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被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

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兩張比較表。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

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機尾發動機部位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
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指揮官反駁說:「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
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死掉或被俘的人無法發表意見。
第一,
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 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資訊界有所謂「Garbage In, Garbage Out」,前提(或假設若是錯誤,再漂亮的統計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資料,也不能讓後面的推論變得正確。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臺大劉順仁教授在著《決勝》一書中對「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舉例說明,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生動貼切又清楚的一個。
如果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菸、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同樣的道理,不是那個地方長壽的老人家吃或喝某東西,某東西就是養生聖品。
再看一個騙錢的例子(這已經進化到e-mail版)。1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向你表示,這個月市場會上漲。結果市場果然上漲,但你不以為意,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應這回事(歷年來一月間股價漲多跌少)。到了二月一日,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場將下跌。這一次,又給那封信說中了。三月一日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樣。七月,你對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見之明很感興趣,對方邀你投資某個海外基金。於是你把全部的儲蓄拿出來投資。 兩個月以後,那些錢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你伏在鄰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 他告訴你,他也接過兩封這種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他說,第一封信的預測正確,但第二封不正確。這是怎麼一回事?那些騙子玩的把戲是,他們從電話簿找出一萬個人名, 寄出後市看漲的信給其中一半的人,後市看跌的信給另一半的人。一個月後,將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然後再針對這五千人如法炮製。 再一個月後,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預測正確,如此直到名單上剩下五百人,其中會有兩百人受騙上當。因此騙子只要花幾千美元的郵資,便可賺進數百萬美元。
把手法作些改變。某騙子假裝投顧老師招收會員,跟你說你可以先加入一般會員, 等你覺得準了再加入VIP會員。這改變更巧妙的地方在於,騙子一開始就能賺到錢, 此外VIP會員還會幫騙子建立口碑證明騙子有多準——存活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只要資訊不流通,其他人不知道這假的投顧老師有多麼(不)準。 這也是地下電臺賣藥的跟算命的手法之一。
 

Google
 

Yahoo!奇摩健康新聞

Google 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