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Random Musings

Powered by Stuff-a-Blog

星期一, 6月 16, 2008

關於阿茲海默症

關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與改善,相關資料∼
 
CoQ10:
目前醫學界對於護心酵素CoQ10臨床應用範圍還包括神經性病變老人癡呆症、帕金森氏症漢廷頓氏(Huntington's Disease)等的改善
 

Omega-3

  腦神經障礙:

   DHA可進入大腦屏障,補充魚油增加大腦DHA

   DHA在人体含量較多的部位為視網膜、腦神經細胞、心肌、胎盤、肝臟、紅血球等。

                維持腦神經細胞間訊息傳遞,神經細胞在傳遞訊息給其他細胞時靠突觸DHA為突觸生長所必需。

                提高腦中酵素活性腦部獲養份提高腦細胞活力神經纖維再度延伸改善神經  纖維萎縮改善老人癡呆症。

 

更詳細資料請參閱本站CoQ10與Omega-3專章。

受阿茲海默症影響的大腦區域

 A =大腦皮質
B = 基底前腦
C = 海馬迴

 

老年失智症屬於一種記憶退化及認知功能失常的疾病,老年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不同,但有些失智症會合併巴金森氏症,後者會出現四肢不自主抖動、動作遲緩症狀,必須由醫師鑑別診斷,以便對症下藥。

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致病原因包括罹患阿茲海默症、血管病變、維生素B12缺乏、甲狀腺機能低下、憂鬱症、腦部腫瘤及腦部外傷後遺症等,都可能造成以記憶退化為主要表現的失智症。

健忘和記憶力退化並不能畫上等號,前者只是一時忘了卻又會記起來,不致全然忘記,而失智症除了短期記憶喪失外,還合併方向感錯亂、失去判斷力,以及缺乏抽象思考能力,例如不知道錀匙可以用來開門,不清楚牙刷怎麼用。

由日本知名演員渡邊謙所主演的電影「明日的記憶」,深刻描寫一位不到五十歲即罹患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患者的心路歷程。渡邊謙飾演片中的主角佐伯雅夫,原是一家廣告公司的主管,卻由於經常搔著頭苦思工作上的事務,並在擁擠的人潮與車潮中突然忘了方向,罹病後連同事的名字也叫不出來,並合併幻覺,甚至一度懷疑外出工作的妻子有外遇,透過他的演出,深刻點出罹患失智症患者的無助、難過等心情轉折

美國阿茲海默症病患之估計數值 (百萬)

 

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被注意到的10個症狀如下:

1.記憶力喪失 6. 無法操作熟悉的事物
2. 語言問題 7. 時間及空間定向力異常
3. 判斷力異常 8. 無法抽象思考
4.東西放錯位置 9. 情緒及行為改變
5. 人格特質改變 10. 對事物喪失興趣或原動力

【症狀】
  阿茲海默氏症的症狀因人而異,特別是疾病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對於最近才剛剛發生的事情,不復記憶,在初期時可能只是輕微的忘記,東西常找不到或放錯地方,說話前後不太連貫,而且會重覆某些字眼或動作等。逐漸的,記億力的減退越來越嚴重而影響其社交生活或工作能力,此時才被家屬、親友或同事所注意。並且其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計算能力均會有障礙,而且個性也會改變,一個原本活潑外向的人可能變得畏縮退卻;反之原本溫和的人可以變得暴躁、粗言粗語,不能忍耐別人的笑語,甚至一位原本疼愛孫子的老人家,竟然會與他的孫子搶玩具;一向慈祥的祖母開始猜忌,覺得家人要偷他的錢,把錢到處塞放,藏得自己也找不到了,又怪別人偷了他的錢,而鬧得全家不安。異常的舉止,令人心酸......。

  幾乎每位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都可以回想起讓他們第一次發覺到患者有問題,而使他們帶患者來看病的事件。此種例子不勝枚舉,聽起來都令人心痛或心酸。有位老太太在家中的陽臺上拜拜,把紙錢燒了之後,走入房中就忘了這回事,以致把家中的客廳燒了一半。一位老先生從飯店吃完宴席出來,在等計程車時,忽然問:我們怎麼還不進去吃飯呢?使得大家一陣愕然。一位老先生,在不同的時間內,答應把同一棟房子送給每一個兒子,導致家庭糾紛。一位老先生在公司的董事會上,突然把話題轉到他女兒的私生活上。一位教授在臺上演講時,好幾次詞句都銜接不上,甚至一再重覆......。

  症狀越嚴重時,方向感也會喪失。走出家門會迷路,甚至晚上起來上洗手間時,也會找不到廁所或無法回到自己的臥房。可能會有妄想或幻想,覺得有人要害他。此時,不僅無法工作,甚至自己的生活起居都需人照顧。再嚴重時,也會不認得朋友及家人,會把女兒誤認為是妹妹,把兒子當成是弟弟,甚至也不知自己是幾歲了。失智症的病人以大腦皮層的退化為主,所以在早期及中期時,均可行動自如,一直到嚴重時,才會有行動困難,最後終於臥病在床,且大小便失禁。

  所以照顧失智病人是一項很艱辛的長期奮鬥,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愛心。家屬可以說是病患背後的「隱形病人」。反過來說,失智患者能有配偶相伴或孝順子女的照顧,則是令人羨慕的福份了

 

近觀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

        1906年,德國的神經科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 (Alois Alzheimer)首次記錄了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的微觀變化。(1906年,德國的神經科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次以顯微影像記錄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的變化。)他呈獻一位女性的病理解剖圖,這位女性的心智在她往生的前幾年漸趨混亂。他將他由這位女性的腦部所觀察到的變化稱之為班塊(plaques)糾結(tangles)。這些特徵只能藉著病理解剖被觀察到。糾結和斑塊會阻斷神經彼此溝通和傳遞訊息的功能。

        某些研究推測著這些糾結是正常老化過程的一部份。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約翰•默立司博士在1999年三月的神經學年刊(Annals of Neurology, Volume 45 Number 3, pages 358-368)發表一篇名為「在精神無錯亂老化現象及臨床前的阿茲海默症所見之糾結和斑塊」的論文。此研究顯示,在39位精神無錯亂現象的人們(這些人在行為上並沒有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腦部裡也都可以發現糾結的存在。因此,腦中糾結的漸漸堆積可能是老化過程中無法避免的事。默立司在其論文中陳述「這是進一步的證據說明糾結的實在是正常老化會發生的現象,它並不必然導致阿茲海默症」。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幫助我們找出糾結和斑塊在阿茲海默症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只有斑塊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還是糾結與斑塊兩者之間會交互影響?

其他可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觀察到的變化:

  • 腦部梅納德氏基底核(nucleus basalis of Meynert)的部分有神經退化的現象

  • 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減少

影像來源:NIA
插圖: Lydia Kibiuk

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

        目前並不清楚神經纖維糾結(簡稱NFTs)是如何形成的。神經纖維糾結在神經內部被發現:這些有糾結產生的神經,它們的細胞型態嚴重變形,並且堆疊成團。還曾被形容成像是一條打了許多節的繩索。曾有研究者指出一種名為「濤」(Tau)的蛋白質和神經纖維糾結(NFTs)的形成有關。但是神經纖維糾結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要形成?以及這些糾結如何影響腦部?

斑塊(Plaques)

        和糾結不同,斑塊堆積在神經細胞的外部。斑塊主要由名為乙型 -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的蛋白質所組成,而和其他蛋白質也參與斑塊的形成。研究顯示我們身體中名為澱粉樣蛋白(amyloid ) 的蛋白質在阿茲海默症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所需的分子,在身體內控制著各種反應。澱粉樣蛋白(amyloid )蛋白質在我們腦中自然的產生,但是當我們老化的時候澱粉樣蛋白(amyloid )卻過剩了,遂以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的形式在腦中堆積,形成斑塊。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被酵素切割後產生的新片段,稱為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此種蛋白質很容易聚集形成沈澱物。而這些沈澱是因為乙型-澱粉樣蛋白(beta amyloid)生產過剩,或是因為負責分解此蛋白的酵素無法適當的運作所致尚待釐清。這種情形與膽固醇(cholesterol)在我們體內的情形雷同。要維持我們細胞的健康,一些些的膽固醇是需要的,但是過多的膽固醇卻會阻塞血管,導致心臟的傷害以及其它問題。

 

擴展中的診斷工具

        由於阿茲海默症最可靠的診斷得在患者死後檢查腦部才能確立,因此在病人活著時必須藉著排除法來診斷出病人是否得了阿茲海默症。這意味著要先排除其他可能會造成癡呆的疾病。沒有辦法僅僅依賴一項檢驗來斷定一個人是否得了阿茲海默症,但是某些檢驗有助於推測就診的人是否出現阿茲海默症。

  • 分析腦脊髓液時,如有某些特定的蛋白質含量上升,像是乙型-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則表示就診人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

  • 當影像技術變的越來越精良、容易取得,醫療專業人員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掃瞄(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簡稱CAT scans)來觀測腦部收縮的程度。當大腦表面的凹紋(sulci)變寬、腦室(腦內充滿著腦脊髓液的空間)變大,這些都是阿茲海默(其他神經性疾病也有)會有的特徵。

  • 也可以利用腦部影像技術來獲取不同腦區的血流和代謝活性的狀態。 

正子射出斷層掃描PET Scans

 

  • 「長路將盡(Iris)」-----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情感呼喚

 
  •  "如果過了明天,我連妳都忘記了,可否緊握我的手,陪我繼續走下去"---「明日的記憶」

 

星期四, 6月 12, 2008

攝取鈣質就能防止骨質疏鬆?

攝取高鈣就能防止骨質的流失嗎?骨折雖不像得了癌症或愛滋病那麼令人感到震驚與絕望 ,但有不少老年人本來身體還蠻硬朗,然而一旦發生了骨折,突然活動量銳減,身體狀況急速下降,甚至有些人沒在下床或下輪椅而走了。
 
骨質流失是一種不會痛,甚至也沒有感覺的生理現象 ,常一直到發生 骨折 或去測 骨質 密度才突然發現骨骼已經變得那麼的疏鬆了。骨骼與其他之組織不大一樣,它由『造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布:或稱『蝕骨細胞』)來分別擔任其『新陳』和『代謝』。當造骨細胞之活性大過破骨細胞時,骨骼會增長、增大或增加其密度;反之,則變得更疏鬆。
 
骨骼的建造乃是先以 膠原蛋白構成立體網狀之基質 ,然後再由 鈣、鎂、鋅、磷、氟 等化合姣 P膠原蛋白結合,添充在其空洞中,但破骨細胞也一直不斷地分解這些基質與礦物質。
 
飲食中所攝取的鈣質是否有機會存到骨骼中而使骨骼加長(身高加長)或骨質變得更緻密?
其必須通過兩關的考驗:
  1. 第一是其 吸收率,如所攝取的鈣質不易被吸收,所攝取的鈣大多還是由糞便中排掉。因此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之改善骨質疏鬆功能評估方法」的第一項測定即以其吸收率來作為評估指標,如某一食品之鈣吸收率能明顯高過一般最普遍用來做為食品添加物的碳酸鈣( CaCO3)時,可視為一健康食品 。 
  2. 第二是所吸收進入血液的鈣質是否能存入骨骼中? 許多人誤會以為多吃鈣就一定可防止骨質流失,可惜答案並非是肯定的。即使部分鈣被吸收了,還是要加上負重或抗阻力運動(游泳沒有幫助)來刺激甲狀腺分泌「降鈣素」( Calcitonin),它可加強造骨細胞之活性,而才能將血鈣有效的存到骨骼中。因此,長期臥床的病人,即使攝取易吸收之高鈣,骨質還是會流失很厲害,因此在幫他翻身時,常一不小心就會發生骨折。
     
    其實每天睡到天亮,快起床時,常破骨細胞的活性或大過造骨細胞,因此,如您怕會有骨質疏鬆症,除了多攝取優質的鈣之外,別忘了也要常做負重(在不傷到關節之範圍內)的運動 。
洋蔥比骨質疏鬆症的藥有效
家庭主婦不愛用洋蔥做菜,處理時會讓人流眼淚,很多人也怕洋蔥味。除非是手藝高超的洋蔥料理,否則真的很難找到洋蔥的熱愛者。 
但是想要讓自己骨骼結實、身體長得高、預防骨質酥鬆 症的人,最好還是乖乖地捏著鼻子吃洋蔥吧。
 
因為權威期刊「自然」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 洋蔥 是最能夠防止骨質流失的一種蔬菜 。洋蔥預防骨質流失的效果,甚至比骨質酥鬆症治療藥品「calcitonin」還要好。
 
研究人員讓雄性大白鼠每天吃一公克乾洋蔥,連續四 週 後,公白鼠的骨質平均增加了13.5-18%。另一組實驗則發現,讓大白鼠食用含有洋蔥的混合蔬菜,也能夠減少骨質流失問題。第三組實驗則是讓摘除卵巢的雌性大白鼠每天吃 1.5公克的洋蔥,結果骨質流失的速率減少了25%。更值得注意的是,洋蔥保健功效在短短 12 小時內就看得到了 。  
研究人員認為,洋蔥的效果可能來自於「 預防骨質流失 」,因此想要利用洋蔥保健的人,每天可能要吃上200-300公克( 10盎司)的洋蔥,才能夠預防骨質酥鬆症。醫食同源,在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很多蔬菜水果都具有藥物般的療效;像西餐裡少不了的配菜洋蔥,它對身體的好處簡直超乎想像。
 
【洋蔥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
據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平均可增加心臟病人約 30%的HDL含量( HDL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種被認為有助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膽固醇,也是一種的好的膽固醇。) 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以 保護心臟 ,這原是個民間偏方,克多博士在自己的診所裡對病人進行實驗,證明洋蔥確有提升好膽固醇的療效,不過洋蔥 煮得越熟 ,越不具效果。
 
【洋蔥可以分解脂肪】
克多博士讓診所裡的心臟病人每天吃洋蔥,結果發現洋蔥裡所含的化合物也能 阻止血小板凝結 ,並加速血液凝塊溶解 。所以,當你享用 高脂肪食物時,最好能 搭配些許洋蔥 ,將有助於抵銷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凝塊;所以 說牛排通常搭配洋蔥一起吃,是很有道理的 !!
 
【洋蔥可以預防胃癌】
洋蔥和大蒜、大蔥、韭菜這些蔥屬蔬菜,因含有 抗癌的化學物質,據研究人員在中國山東省一個胃癌罹患率很高的地方所做的調查發現, 當洋蔥吃得越多,得胃癌的機率就越低 。【洋蔥可以對抗哮喘】
洋蔥含有至少三種抗發炎的天然化學物質,可以治療 哮喘 。由於洋蔥可以 抑制組織胺 的動,而組織胺正是一種會引起哮喘過敏症狀的化學物質;據德國的研究,洋蔥可以使哮喘的發作機率降低一半 左右。
 
【洋蔥可以治療糖尿病】
很久以前,洋蔥就被用來治療 糖尿病 ,到了現代,醫學也證明洋蔥確實能夠 降血糖 而且不論生食或熟食,都同樣有效果 。原來洋蔥裡有一種抗糖尿病的化合物,類似常用的口服降血糖劑甲磺丁胺 ,具有刺激胰島素 合成及釋放的作用。
 
【洋蔥還有其他多種療效】
洋蔥的妙用還不止上述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洋蔥還可用來 防治失眠:將切碎的洋蔥放置於枕邊,洋蔥特有的刺激成分,會發揮 鎮靜神經、誘人入眠的神奇功效。
 
感冒的時候,喝加了洋蔥的熱味噌湯 ,很快就可發汗 退燒 。如果 鼻塞,以一小片洋蔥抵住鼻孔,洋蔥的刺激氣味,會促使鼻子瞬間暢通起來。如果 咳嗽 ,以紗布包裹切碎的洋蔥,覆蓋於喉嚨到胸口,也可以很快抑制咳嗽。

小症狀 心臟大危機

小症狀 心臟大危機

最新研究發現,一半女性心肌梗塞沒有症狀。
如何避免被醫生忽略?哪些檢查非做不可?

>>【PPT下載】一分鐘掌握護心7秘訣!

>>【自我檢測】破解你對心臟的迷思!

>>【名醫講座】預知心臟大危機!名醫教你自我檢測

 

文.林芝安   2008/05 康健雜誌 114

兩性專家經常譬喻,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不僅兩性相處學問多,醫學研究也紛紛證實,心臟病,男女更是大不同。

傳統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多以男性為主,畢竟男性本身就是心臟病的高危險群,但近年來,女性心臟病議題逐漸受到國際醫界重視,美國心臟學會(AHA)在2004年發起「Go Red For Women」活動,兩年後,世界心臟聯盟(WHF)也加入,並串聯全球26國共同推行女性護心運動。

美國每年因心臟病過世的女性約為乳癌的11倍,心臟疾病已然成為女性頭號殺手。在台灣,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女性死於心臟性疾病的總數約為乳癌加子宮頸癌的4倍。

尤其50歲以上都會女性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就死亡的比率是同齡男性的兩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教授雷各托(Marianne J. Legato)指出。一項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發現,半數女性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時,事前毫無明顯症狀。

不只症狀不同,連評估、診斷、用藥都存在兩性差異。「這些是我們當年讀醫學院時所不清楚的,」基隆長庚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楊甯貽說。這也使得女性容易被忽略、誤診、延後檢查、不知自己有心臟病……,導致預後嚴重或發生時已為時晚矣,不論國內外,許多臨床醫生紛紛坦言。

症狀不同

男性心臟病的典型症狀包括胸悶、胸痛、手臂疼痛、氣喘、盜汗。

至於女性,研究發現65%以非典型症狀表現,像是噁心、嘔吐、牙痛、頭痛、暈眩、失眠、極度疲倦、食慾不振、焦慮、消化不良、呼吸急促、走路容易喘。

有個47歲女性,頭很痛、喘不過氣來,以為欠眠,自行去藥房抓藥想說回家睡個覺就好,沒想到,竟然是心肌梗塞發作送急診開刀。還有位女病人,50歲,身材略胖,上腹部不舒服,要醫生幫她打針,結果一離開醫院就倒地身亡,家屬質疑打針有問題,解剖後赫然發現,有三條血管硬化,證實是因心肌梗塞過世。

醫生的叮嚀

女性心臟病症狀有時會被當成身心症,認為大概太累了,休息一陣子應該沒事。「女性又很會忍,拖到快不行了才看醫生,」楊甯貽建議,女性要多愛自己一點,只要出現異於平常的症狀(好比從來沒有過的劇烈頭痛),就必須找醫生檢查。

心臟病的疼痛屬於內臟的轉移痛,只要是下顎、兩個手臂內側、上背、肚臍以上的部位疼痛,都可能是心臟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內科教授江晨恩有位病人牙痛不已,牙醫診斷為牙周病,下排牙齒幾乎拔光了,仍無法止痛,最後才知道自己是狹心症。

除了疼痛部位甚廣,疼痛的時間不是秒或小時,而是「持續幾分鐘,」江晨恩提醒,這就很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評估指標與診斷不同

運動心電圖是評估心臟病的常用方法,研究陸續發現,男性準確度高達90%,女性的準確度卻不到50%。

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洪惠風認為準確度差的原因很多,有人認為女性因為荷爾蒙起伏大(吃避孕藥、月經週期或因為雌激素影響心肌細胞的作用),使得心電圖易出現變化;也可能與女性乳房大小、形狀有關,影響心電圖判讀。

心導管檢查有時也出現性別差異。大部份心臟病發作是因為冠狀動脈硬化,有血塊塞住了,進行心導管檢查做血管攝影時可明顯看出。但研究發現,女性血管塞住導致心臟病發作的比率較低,「女性多為冠狀動脈內的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楊甯貽解釋,這使得內皮細胞無法釋放足夠的一氧化氮(NO),血管擴張能力變差。

更且,女性發生心臟微小血管病變的機率較高,例如微小血管的痙攣以及斑塊產生;而做血管攝影看的是大血管,不容易發現微小血管病變的情況,很可能女性已經發病去做血管檢查,堵塞情況卻沒那麼嚴重,楊甯貽補充。

醫生的叮嚀

哪些檢查女性非做不可?心臟科醫生們建議:

1.先做危險因子檢查,測血壓、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與三酸甘油脂,確定自己有沒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或肥胖,如果有,得心臟病風險增高。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HDL太低或三酸甘油酯太高對女性心臟病影響更大。此外,對女性而言,量腰圍的重要性勝於量身體質量指數(BMI),因為腰圍粗代表腹腔脂肪較多。

相對於皮下脂肪,腹腔內的脂肪對健康的影響更嚴重,易造成發炎因子,導致動脈硬化,也會分泌游離子脂肪酸,造成血脂肪異常,楊甯貽強調,在台灣,不論身高多少,建議女生腰圍控制在80公分以下,男性90公分以下,不要變成「中廣型肥胖」。

2.如果是高危險群,即使表現症狀不典型,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結果正常,建議應進一步做血管壁檢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心臟血管鈣化指數,「這是目前相對而言準確度最高的檢查,達90%以上,」洪惠風說。

核子醫學檢查(看血管有沒有狹窄或心肌梗塞)例如鉈-201,打藥進入體內看心臟能不能接受這個藥,如果血管塞得嚴重,藥進不去,顯影時就會看起來一片空白,如果女性胸部較大,容易擋掉放射線,顯影時一片空白,以為是缺氧,容易出現診斷誤差。

至於目前最新的高價檢查──64切電腦斷層,可看血管內徑狹窄與鈣化指數,但存在輻射量隱憂,女性做一次的輻射量約15毫西弗(男性約10)。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規定一般人一年可容許1毫西弗,因為每10個毫西弗約等於萬分之五的癌症機會,換算女性有萬分之七點五得癌機會,如果每年做一次,連續10年,罹癌機會約百分之一。

如果年輕女性一年做一次,「得乳癌的機率為1/150,」江晨恩加重語氣表示,很多醫院用64切電腦斷層檢查做初步篩檢是不對的,除非針對60歲以上或糖尿病女性。

更應注意的是,即使花大錢檢查出血管內徑狹窄程度,仍須回到最根本的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因為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內徑狹窄小於50%的血管,反而不是堵塞最嚴重的地方,「發生的關鍵在於血管壁,」洪惠風強調,當血管壁很厚,長在血管壁上宛如一顆顆青春痘的動脈硬化粥塊一旦爆掉,就會吸引血小板形成血塊,堵住血流,導致心肌梗塞。

3.如果擔心輻射量,可考慮核磁造影檢查(MRI),但準確度沒有電腦斷層高。

使用阿斯匹靈,男女大不同

根據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指引,阿斯匹靈對於二次預防(避免復發)不論男女,尤其有過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等高危險群都有預防效果,劑量為81324毫克。

問題在於,如果是初次預防(從未得病,希望能預防發生),男性吃阿斯匹靈可預防中風和心臟病,但女性只能預防中風,無法預防心臟病,尤其65歲以下女性,不建議使用,江晨恩提醒。

尤其國人,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容易傷胃,凝血功能差,萬一碰到腦出血或胃出血,狀況相對嚴重。

此外,常用來治療心臟衰竭與心律不整的毛地黃製劑,對女性效果差,因為毛地黃可以加強心臟收縮力,但半數女性心臟衰竭屬於舒張型,也就是心臟比較硬,當心臟已經過硬而張不開,輸出量不夠了,若再服用毛地黃加強收縮力,有可能增加死亡率。

醫生的叮嚀

美國心臟學會提醒,心臟病突發時,不要以為吞顆阿斯匹靈就可減除疼痛,應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讓醫生判斷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是否可以服用,且有些人會對阿斯匹靈出現藥物過敏反應,病勢反而更危及。

除了阿斯匹靈,更年期女性也面臨荷爾蒙補充的困擾。

女性停經後因為缺少荷爾蒙保護,血脂肪開始發生變化,總膽固醇上升,好的膽固醇易下降,高血壓與胰島素阻抗性也增加,發病機率也增加。透過荷爾蒙補充療法能否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國外許多研究已證實這「更危險」,楊甯貽說。

美國心臟學會最新修訂版本也建議,年紀愈大、體重過重的女性應避免荷爾蒙補充療法,研究發現不論單獨使用雌激素或複合式荷爾蒙補充療法,都會提高靜脈血管栓塞的風險,更易引發心臟病。

儘管愈來愈多臨床醫生知道女性心臟病症狀不典型,仍常因個人主觀而忽略女性。

成大醫院院長陳志鴻舉例,50歲男性胸痛,醫生會認為很有可能是心臟病,立即排相關檢查。同樣50歲女性,有些醫生通常先考慮其他可能(例如當成胸腔疾病),診斷與檢查不像對待男性那麼積極,使得女性心臟病無法被及早診斷。

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肥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高齡、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周邊血管疾病家族史,都是危險因子。

如果女性知道自己是高危險群,可主動提醒醫生,是否該做更進一步的檢查。

尤其是糖尿病對女性心臟病殺傷力大於男性,20年來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有糖尿病的男性得冠心症的風險是沒有糖尿病男性的兩倍,有糖尿病的女性得冠心症的風險則是沒有糖尿病女性的四倍,「如果中年女性有糖尿病,即使症狀不典型,也要高度懷疑她有心臟病,」江晨恩表示。

至於高血壓,對女性影響更大。兩份分別刊登在權威期刊《刺胳針(Lancet)》與《循環學(Circulation)》的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高血壓盛行率逐年增加,尤其60歲以上,女性超過男性,亞洲地區比其他地區嚴重,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多。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建仁教授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高血壓(Hypertension)》期刊也出現同樣結果,台灣女性556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已經超過男性。

為什麼亞洲女性的高血壓盛行率逐年攀升,陸續有研究發現中老年女性肥胖愈來愈多,亞洲人攝取較多鹽分,都是可能原因,「亞洲女性冠心症與高血壓非常嚴重的浩劫即將來臨,」身兼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副主委的江晨恩憂心指出。

控制血壓,當務之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發現,每降低2mmHg收縮壓,心臟病的死亡率可降低7%,中風死亡率降10%。透過清淡飲食、運動、腹式呼吸、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都能有效降低高血壓,進而減少心臟病。

 

·           提供一個網站(英文版),可自行計算未來10年得心臟病的風險有多高。http://hp2010.nhlbihin.net/atpiii/calculator.asp

 

做法:鍵入性別、年紀、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有無抽菸、平均血壓(SBP)、最近有無治療高血壓,即可得到一個分數。

結果:如果分數<10%,屬於低風險;1020%,中度風險;>20%,高風險。

江晨恩提醒,如果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就不必算了,「因為糖尿病等同於冠心症,分數肯定超過20%,屬於高危險群。」

不讓心臟叛變的數值

■身體質量指數:正常值為18.524

■血壓:正常值<120/80mmHg(收縮壓/舒張壓)

■血糖(空腹):正常範圍80100mg/dl

■血脂肪:

·總膽固醇≦200mg/dl

·三酸甘油脂≦150mg/dl

·低密度膽固醇≦130mg/dl

·高密度膽固醇≧50mg/dl(男性≧40mg/dl

24天擊退心臟病

24天擊退心臟病 文.吳若女

美國醫學界最近提出了一個對抗心臟病的整體療法,依照這個獨特的課程,從開始的第一天,你將擁有更健康的心臟。

 

杜克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最近發展一套「對抗心臟病課程」,結合了美國心臟病醫學會的治療方法和自然療法,從運動到自然飲食的補充,還有禱告,方法週詳而有效。

所謂24天,其實就是心臟病患者預防及保健的24個方法。你可以和醫生討論這套方法,按照個人需要做調整。

1

喝綠茶。綠茶含有多種抗氧化劑,它們能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血壓。煮沸600cc的開水,放入3個無咖啡因的綠茶茶包,浸泡10分鐘後,拿掉茶包,放入冰箱冷藏。飲用時可按個人喜好再加冰塊,可以整天飲用。

2

重新計算你的脂肪預算。別讓脂肪超過你每天所需總熱量的25%,假如你已經有心臟病,這個比例要更低,大概是1520%。多吃單元不飽和脂肪和omega-3脂肪,避免飽和脂肪,也可以多吃omega-6脂肪像玉米油。

3

接受義大利療法。橄欖油是油中極品,因為橄欖油為單元不飽和脂肪,葵花油也很好,但橄欖油可能更好。在餐桌上以植物性油類如橄欖油及豆油取代奶油或人造奶油,烤任何食物,都儘可能以橄欖油替代。在加工過程中用低溫萃取的冷壓油,最能保持橄欖油中有益心臟健康的抗氧化劑。

4

多攝取高纖維食品。研究顯示,吃愈多的纖維,愈不容易得到心臟病。儘量吃穀類食品如全麥、麥麩或燕麥。把各式各樣的豆子丟進炒飯、湯類或沙拉�面。把目標設定在一天最少要有20克的纖維素。

5

多吃魚。肉類的飽和脂肪會阻塞你的動脈血管,但脂肪多的魚類像鮭魚和鯷魚等深海魚類,擁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它有助於心臟的新陳代謝功能。一星期吃一次魚能減少得到心臟病的機率。

6

喝果汁。橘子汁含有葉酸,它有助於減少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同胱氨酸」〈homocysteine〉。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s〉的病人若同時喝葡萄柚汁,會因代謝作用而降低藥效,但橘子汁則無礙。葡萄柚汁含有flavonoidsresveratrol,這兩種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能防止紅血球凝結、阻礙動脈。

7

多食天然農產品。一天至少吃5∼7份的新鮮蔬果,多攝取十字花科蔬菜像甘藍、龍眼包心菜、綠花椰菜、和包心菜。它們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其他有益心臟的植物化學成分。

8

吃堅果。研究顯示,每週吃150克堅果的人得到心臟疾病的機率少了三分之一。但千萬別吃太多,因為堅果的熱量會反應到體重上。堅果類的選擇很多,如核桃、栗子、杏仁、花生等。

·腰圍≦80公分(男性≦90公分)

9

試試不同的麵包塗料。人造奶油的反式脂肪酸和奶油的飽和脂肪會阻塞你的血管,試試那種能降低膽固醇的麵包塗料,讓自己吃得開心、又吃得放心。

10

在食物中加入亞麻子。亞麻子是omega-3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之一,加拿大的研究顯示,在你日常飲食中加入亞麻子,它能減少46%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每天在你的食物中加入兩湯匙的亞麻子吧。

11

喝點酒。許多研究都指出,一天喝3090cc的酒能有效的降低心臟病的風險。除非你有飲酒或高血壓的問題,否則你可以每天喝一杯。

12

喝豆漿。研究顯示,攝取豆類蛋白有助於降低膽固醇。

13

運動。研究顯示,運動減少心臟病的發生率。選擇容易的運動像散步,在你一天之中排出2315分鐘的運動時間。當你的身體習慣這種規律的運動,就能達到每天45分鐘的最佳狀況。一個星期安排45次吧。

14

嘗試新運動。最好的運動是你每天都能持續不斷的活動,除了固定的運動,你可以嘗試一些新東西、以獲得不同的樂趣。例如,對著牆壁打網球,和小孩玩丟鐵環的遊戲,或者隨著收音機的音樂起舞。把你喜歡的項目放入每天的運動中。

15

做你自己。壓力的來源之一,是你活得不自在,與本性相違。問問你自己:我正在做我想做的事情嗎?我正在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嗎?把你每天做的事情記下來,假如紀錄告訴你,你的行為並不符合你的本性,你就要聆聽這個聲音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一點。

16

練習冥想。冥想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在當下,放下壓力所帶來的痛苦。當你覺得壓力來襲時,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510分鐘就可以讓你放鬆自己。

17

堅定不移的靈性生活。研究顯示,有固定屬靈生活的人較長壽,活得較好,而且不容易得心臟病。你可以多參加宗教活動,也可以發展出適合你的靈修方法。每天坐下來安靜20分鐘,閉上眼睛,思考一段能幫助你的經文或話語。

18

讓某些人進入你的生命。與家人、朋友、及上帝的親密關係,能幫助你減少焦慮和對抗憂鬱,焦慮和憂鬱是心臟病的兩大殺手。因此,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和朋友約好中午一起吃午餐,或者和家人說好吃晚餐的時間,或者準備去宗教聚會的地方。每天都要安排這些活動。

19

控制你的怒氣。發脾氣會使你在兩小時之內,心臟病發作的機會加倍。杜克大學精神科醫師威廉建議,當你發脾氣時,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來澆息怒火:

──讓我惱火的事情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我的反應和感覺正確嗎?

──情況是否能改變?

──值得我採取行動嗎?

20

服用高劑量的維他命補充品和抗氧化劑。研究發現,服用多種維他命的人能減少24%機率得到心臟病。這個高劑量的補充品最少要包括400微克的葉酸、500毫克的維他命C,但不超過50毫克的維他命B6。

你的心臟需要某些維他命、礦物質、抗氧化劑、草藥、和其他藥品,但它們可能和處方藥互為相斥、加重或降低藥效,或產生過敏現象,所以要請教醫生。

21

給「自由基」找一個伴侶。自由基是失去伴侶的電子,當它們落單時,會對細胞造成傷害。維他命E可以當它們的臨時夥伴,減少它們傷害細胞的機會。每天服用200400IU的維他命E。

22

試試蒜頭。一天一粒蒜頭,大概是300毫克,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蒜頭能阻止紅血球凝集而阻塞動脈,也能減少動脈的損傷。蒜頭還能阻止膽固醇聚集在動脈血管,阻塞動脈。

23

增加你的硒元素。硒是有效的抗氧化劑,它能減少紅血球形成致命的血凝塊,也能平衡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比例,繼而減少心臟病的發生率。每天服用100微克的硒,但不可超過200微克,以避免產生毒性反應。

24

服用阿斯匹靈。研究顯示,低劑量〈81毫克〉的阿斯匹靈能降低得心臟病3050%的風險。除非你有胃的毛病或對阿斯匹靈過敏,每天可以服用一片阿斯匹靈。和你的醫生討論你是否可以服用阿斯匹靈?若不能服用,現在也有其他藥物可以取代,療效類似而且不傷胃。

〈取材自《PREVENTION》〉

〈審稿專家:財團法人心臟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姜必寧〉

中風徵兆 記住STR 你也可以救一條命

中風徵兆 -- 請記住STR

有個朋友,在一次烤肉聚會當中絆倒了,摔了一跤,旁邊的朋友建議找醫護人員,但她很確定自己沒事,只是穿了新鞋被磚塊絆了一下罷了。

她還有點危危顫顫站立不穩的時候,朋友們幫她清洗乾淨,又為她盛了一盤食物,她就跟著大家一起享受接下來的時光了。

她的先生後來打電話通知大家,她被送到醫院,傍晚六點,就過世了,原因是她在烤肉聚餐的時候中風。

如果他們懂得辨識中風的癥兆,她現在也許還跟我們在一起。

有些人不會死,但結局處於無助無望的景況中。

只需要花一分鐘的時間讀完這篇文章,腦神經外科醫師說,如果他能在三小時之內接觸到中風患者,他就可以將中風的後果完全扭轉過來。

訣竅就是辨識診斷出中風的問題,並讓病患在三小時之內接受醫療,而這是很難的。


辨識中風

讓我們記住 STR 三步驟,請閱讀並學習 !

有時候中風的癥兆很難辨認,不幸的是,缺乏警覺就會帶來災難。

身邊的人辨認不出中風的徵兆,中風患者就會嚴重腦傷。


醫生說,旁人只要問三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辨識中風:

S
(Smile) 要求患者笑一下

T
(Talk,Tongue) 要求患者說一句簡單的句子 (要有條理,有連貫性),例如:今天天氣晴朗。

注意:另外一項中風癥兆是:要求患者伸出舌頭 如果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 

R
(Raise) 要求患者舉起雙手

上面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 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打 119 !!並且把症狀描述給接線者聽。

家裡有獨居的年邁老人者請更提高警覺。

星期三, 6月 11, 2008

健康頭號殺手:氫化油把植物油變成反式脂肪酸

 

 

 

 

最新消息 陳俊旭醫師「健康飲食新觀念講座」活動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

作者:陳俊旭

博客來網路書店
金石堂、誠品等
全省各大書店

熱賣中

 

人造奶油的製作方法,是在每個植物油分子裡加兩個氫原子,使原本順式脂肪酸 ( cis -Fatty Acid) 變成反式脂肪酸 ( trans -Fatty Acid) 。反式脂肪酸由於分子的極性較大 ,油 分子之間的互相吸引力較強 , 所以在常溫下 ( 25 ) 是固態,相當穩定。 而 原本的大豆油、玉米油這些植物油 , 在常溫下 比較不穩定 , 呈液態。 這就像變魔術一樣 ,液態的植物油, 加了兩個氫之後 , 就變成固態的氫化植物油,然後再加點調味料、人工香料與色素,味道與模樣就跟奶油一樣了。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造奶油就是乳瑪琳。從三十年前開始,台灣人就很盛行吃乳瑪琳,至今仍歷久不衰。另外一種氫化植物油 , 大家比較沒聽說 , 但卻更常吃 , 那就是植物性酥油 (Vegetable Shortenings) 。酥油是麵包師父作麵包或餅乾時 , 幾乎都會加的油 , 以前多半是用豬油 ,但 現在幾乎全都用氫化植物油作成的酥油。 它可以 使糕餅、麵包的口感更好 。 除此之外 ,由於氫化油不易敗壞,可重複高溫油炸,使食物酥脆、賣相好,有很多業者都使用氫化棕櫚油來油炸食物,例如炸雞、薯條、洋竽片、餅乾、蘇打餅、爆米花、油條、臭豆腐、鹽酥雞……等等。所以,外食族或喜歡吃麵包、糕餅、零食的人要小心了,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吃下了許多對健康有害的「氫化油」。

氫化油可以說是健康的頭號殺手,因為自然界幾乎沒有氫化油存在 ( 除了牛肚子裡的細菌會製造一些之外 ) ,人類自古以來的食物裡也幾乎沒有這種東西,所以只要一吃下肚就糟糕了!有多糟呢?由於反式脂肪酸在我們的生化反應裡是完全不被接受的,所以會導致體內生理功能出現多重障礙,就像原本應該吃油的引擎,卻以水代油灌進油箱一樣,久而久之,引擎自然就會故障。

加拿大政府健康部門於 1992 年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母奶收集起來化驗,發現其中有高達 7.2% 的成分是反式脂肪酸,這表示母親本身吃了很多人造奶油、糕餅或其他氫化油。試想,母奶中有 7% 是根本不能吃的氫化油,多麼恐怖!也難怪現在有那麼多小朋友從小就有一大堆毛病。另外,美國解剖各個年齡層的意外身亡者 發現,由於從小就吃不該吃的東西, 兩歲兒童的血管已經開始有破裂 (Fatty Streaks) 的現象。要知道,血管管壁本來應該是光滑的,可是現代很多小孩的血管壁卻已經有裂痕,使血小板與壞膽固醇開始堆積,形成硬化斑塊 ,難怪 中風的年齡會越來越低。過去,美國的研究向來認為油脂攝取越多 , 癌症罹患率越高 , 近幾年 用更 精確的統計分析 ,卻進一步發現,原來是氫化植物油吃越多,癌症罹患率越高。

因此,美國政府規定 , 從 2006 年起,食品要清楚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丹麥也規定 , 從 2004 年起,含反式脂肪酸超過 2% 的食品 , 不得在丹麥販售,顯示各國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而在台灣,一般民眾不曉得反式脂肪酸對身體危害的嚴重性與存在的普遍性 , 麵包師傅、餐廳廚師、路邊的小販更不知道他們用的油對健康有多大影響 , 食品標示更是不清不楚 ,種種現象 實在令人相當憂心。

健康頭號殺手:氫化油

氫化油的各種名稱

反式脂肪酸 (Trans Fatty Acid) 、轉化脂肪 (Trans Fat) 、氫化植物油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 、氫化棕櫚油 (Hydrogenated Palm Oil) 、植物乳化油、植物酥油 (Vegetable Shortenings) 、起酥油

優 點

不易敗壞、可重複高溫油炸、降低成本、使食物酥脆、賣相好

缺 點

自然界幾乎不存在、人體無法正常代謝、有肝毒性、干擾必需脂肪酸的代謝、細胞膜缺損、荷爾蒙障礙、增加壞膽固醇、使血管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過敏、自體免疫、免疫力下降、癌症、糖尿病病變

哪些業者經常使用

食品加工廠、麵包糕餅店、速食店、西餐廳、一般餐廳、飯店、早餐店

隱藏在什麼食物中

1.油品:人造奶油 ( 乳瑪琳 ) 、植物酥油、炸油

2.需油炸、烘烤、酥製的食物:炸雞、薯條、烤麵包、餅乾、蘇打餅、爆米花、油條、鹽酥雞、臭豆腐、炸排骨、炸雞腿……等等

3.零食糕餅類:洋竽片、冰淇淋、巧克力、餅乾……等等

以上內容摘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一書第五章「追求健康,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

TOP

 

 



Google
 

Yahoo!奇摩健康新聞

Google 健康新聞